文化中国行丨匠心传承!一场特殊的技能大赛播报文章
海报新闻记者高雪婷蔡溦济宁报道
10月22日,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2024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在济宁曲阜开幕。171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各展所长。
本次大赛是山东文博行业规格最高、参与范围最广的职业技能竞赛。参赛人员包括山东省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考古工作的专业人员和设有文物保护修复等专业的高校、职业院校的师生等。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赛选手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最大的60岁,最小的仅19岁,平均年龄37.9岁,实现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台竞技。
—创文物行业技能大赛先河
2017年,山东省首次举办该项赛事,开启了全国文物行业技能大赛的先河。今年,是山东省第五次举办省级以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此次比赛分木作、泥瓦作、彩画作、金属、陶瓷、纸张书画、考古探掘等7个项目类别,每个项目均设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
泥瓦作文物修复考场
“大赛主要考查选手在短时间内认识文物、确定病害、修复文物的综合实力。”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副研究馆员白广珍向海报新闻记者介绍,“理论考试考查选手了解文物、挖掘文物价值的能力。比如陶瓷文物修复师,选手要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史、陶瓷烧制工艺、陶瓷文物的病害机制及特征等知识,这是修复好一件文物的基础和前提。在实操方面,病害识别、建立科学的文物保护技术路线是考查的难点。”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考场
此次大赛还特别邀请了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12名学生参赛,这是全国文物行业技能比赛中首次邀请残疾人群体参赛。“充分发挥残疾人在耐心、细心、专心方面的优势,通过比赛发现和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白广珍向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赛被列入2024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是山东助力文物技能人才发展、推动文物“新生”的重要实践。大赛聘请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23家单位共35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担任裁判。专家裁判在点评赛况时对记者表示:“通过大赛比拼,既培养出不少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又吸引众多年轻人参与、热爱文物保护事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大赛助力技高者升级
山东省重视文物人才的培养,让技高者升级,拓宽职业发展道路。经过近几年努力,文物职业技能人才待遇、地位提高,工作环境改善,这让更多年轻人有兴趣、有热情投入到文物技能工作。今年来参赛的选手张坤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张坤曾经是一名文物修复师,在2022年的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壁画彩塑文物修复项目的二等奖,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后来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进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现在是文物与艺术系的一名老师,主要讲授文物修复与保护等课程。
张坤参加今年的文物职业技能竞赛
张坤对记者介绍:“今年我以老师的身份来参加竞赛,收获很大。赛后,许多专家评委提供给大家的指导、建议,拓展了我的文物修复思路。通过和选手们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最新的方法和技术,为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他感慨:“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文物、报考文物相关专业,今年就有一位学生与他一起来参加比赛。张坤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坤在给学生们讲课
来自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的修复师文凤浩这次在大赛上斩获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他对海报新闻记者表示,大赛提供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舞台:“与我们平常青铜器修复的浅浮雕纹饰不同,这次比赛提供的簋耳立体度和精细度非常高。我采用速成铜进行分批次补配,解决了这一难题。赛后和前辈、同行们一起探讨问题,收获很大。”明年,文凤浩将代表山东省参加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文凤浩在比赛中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这句话勾勒出一个匠人的世界。对文物修复师来说,修复文物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它要求修复师在具备丰富的历史、物理、化学、考古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打磨和积累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敏锐的审美眼光。这场大赛解释了文物修复师为何被称为“AI无法取代的职业”,好的修复师甚至比文物还稀缺。
比赛作品被陈列在现场,供大家交流学习
技能兴鲁山东文物保护走在前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山东加大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服务等领域政策创新力度,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着力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山东省国家级及省级以上领军人才达到8623人,省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5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400万人。
山东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分布广、级别高,总量居全国前列。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山东考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海岱考古”品牌持续叫响、“毕业即入编”首批文物全科人才招录、推出十大文物主题游径等,山东文物保护与利用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新质生产力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大显身手,山东已拥有全国领先的分析检测设备,同时更注重匠人精神的传承。老一辈修复师们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后者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修复技术和方法,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文物修复师如同历史与现代的桥梁,将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正是有了这些修复师们的默默奉献与辛勤付出,山东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才得以走在全国前列,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合作单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