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家陆侃如
陆侃如(18991968),字安仲,江苏宜兴人,中国文学史家、教育家。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南京大学校长、燕京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及华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弘扬学术正气,形成一派文学史批评的学术风范。
陆侃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的奠基人之一,他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及西洋文学史等著作,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编纂、研究,提出和阐述了种种文学批评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人”。
陆侃如在文学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和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强调文学批评必须具有学术性,对研究推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陆侃如认为:文学史研究必须具有学术性,真正客观、科学地研究文学史,才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上揭示文学作品与文学派别的形成、发展和变革等问题。他通过对文学批评的多年积累和认真思考,概括出了一套严密的批评标准,系统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学术需要和方法要求,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推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他在文学史研究中坚持史料优先原则,提倡“文献主义”。
陆侃如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坚持史料优先原则,提倡“文献主义”,他认为,文学的最终评价和判定应该严格建立在文学史实的基础之上。他所繁重编辑的《中国文学史资料丛刊》和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两千余万字十二卷本)等专著,都强调用大量的文献事实来支持他的文学史观点,从而使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史料化和具有实证性。
三、他在文学史研究中关注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陆侃如认为,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发展,既有自身的文学因素,也受到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在文学史研究中,强调文学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认为研究文学史不能孤立地切入文学领域,而是要涉及到诸如政治、思想、宗教、美术等多个领域,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模式,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
四、他注重文学思